文化观察:浙皖闽赣掀省际文化交流热潮******
(新春走基层)文化观察:浙皖闽赣掀省际文化交流热潮
中新网衢州1月18日电 (记者 张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省际密切交流逐渐频繁。1月中旬,浙江省衢州市举办了一场跨越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省的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化交流活动,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省际文化交流热潮。
“近年来,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成为文化热点,而两宋之交的衢州画家江参也创作了一幅水墨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同样是传世佳作,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衢州市文联副主席戴郑娇表示,上承传统、下接时代,这让衢州有了创作《新千里江山图》的策划和构想,一方面可以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态文明发展的科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衢州、黄山两地书画交流,共同将两地的壮丽山水、繁华富庶的社会民情创作成书画长卷,讴歌新时代。
日前,衢州黄山《新千里江山图》创作研讨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会上,衢州、黄山两地书画家共同探讨联合创作《新千里江山图》的可行性方案和具体思路。
“衢黄两地探讨联合创作《新千里江山图》是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交流形式。”黄山市书画家胡慧表示,创作《新千里江山图》要在选材上注重突出衢州、黄山本地特色;在呈现方式上,可采用分主题拼接,也可以是长卷。“新安江是钱塘江北源,衢江是钱塘江南源;我们有黄山,衢州有三衢山、江郎山,两地山水相连,文脉相通,天然具有合作《新千里江山图》基础和优势。”
据悉,《新千里江山图》创作研讨会是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化交流活动的第一站。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上饶市,福建省南平市,相关活动接连举行。
“景德镇一直非常注重追求非遗与文旅的广泛融合,深度融合,‘活态’融合。”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的衢州——景德镇“儒学文化礼遇陶瓷艺术”沙龙交流、签约活动期间,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说。
浙江衢州。 许军 摄活动期间,两地代表围绕陶瓷产业发展和合作深入交流。两地还签署陶瓷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为衢州南孔文化与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合作奠定基石。
“中国古典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美学思想,对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大国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爱勤表示,衢州是南孔圣地,有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和历史人文资源,将这些与陶瓷设计结合起来,将有着非常广阔的艺术空间可以开拓。
此外,在江西上饶,由衢州市委宣传部、上饶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乡村振兴、衢饶共享“百名作家进百村”大型主题采风活动吸引来自浙江省衢州市、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上饶市、福建省南平市四地作协的100位作家、诗人,走进上饶的100个村现场采风,希望共同展示乡村蝶变面貌,讴歌时代精神。
在福建南平,衢州南孔文化则与南平朱子文化深入“对话”。据悉,南平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地,被誉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衢州是南孔圣地。两地都在传承和弘扬儒学文化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月14日,南孔爷爷、朱子爷爷文化IP联名表情包正式上线,南孔文化、朱子文化学术交流会等活动轮番登场,为两地市民献上了一场南孔文化对话朱子文化的人文盛宴。
“在这些可爱的表情包里,南孔爷爷、朱子爷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幽默诙谐、勤劳阳光、开心生活的普通人,这无形中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市民的距离。”南孔爷爷IP创始人徐明说,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衢州、南平地缘相接,文脉相连,推动南孔文化、朱子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还有着非常大的合作空间。”南平市朱子文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育进说。
衢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四省边际各地市走访交流,积极探索衢黄南饶四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另一方面是为了推动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桥头堡,做强自身,服务周边。(完)
新疆戈壁滩上的“测天哨兵”:平均10天遭遇一场8级以上大风****** (新春走基层)新疆戈壁滩上的“测天哨兵”:平均10天遭遇一场8级以上大风 中新网新疆福海1月12日电 (李志宏 玉素甫·吐尔公)驱车从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城一路向东,穿过挂着雾凇的沙枣林,路过披着晨雾的村庄,挺进戈壁滩风景渐显荒凉。近日,记者探访了新疆唯一的大气本底站——中国气象局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 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的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是新疆目前唯一的大气本底站,也是中国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之一。目前,站内有11名工作人员,8名都是“90后”,他们不仅远离城市繁华,平均每10天还要遭遇一场8级以上大风。 “因阿勒泰地区空气质量良好,且地处我国天气系统上游,2002年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被中国气象局遴选为区域大气本底站。经过10年科学论证,2012年获中国气象局正式批复。目前承担地面观测、气溶胶、反应性气体和温室气体观测等40多种常规业务。”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站长王建林说。 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承担地面观测、气溶胶、反应性气体和温室气体观测等40多种常规业务。 新疆气象局供图“阿克达拉”为哈萨克语,意为“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在这里的大气本底站方圆50公里皆为冲积平地和戈壁,最近的村庄也在5公里之外。王建林说,大气本底站的监测,要求在“相对清洁”的大气环境中进行,其监测结果才能代表受人为影响最小的大气。为了确保这份“相对清洁”,站里的食堂建在距离观测场300多米外的西北角,每天炒菜都要少放油,取暖和其他生活保障全都使用清洁能源。这些天气系统上游的“测天哨兵”,一年四季在戈壁滩上工作生活。 每天7时,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测天哨兵”们就开始工作了。由于地处偏远,停电是“家常便饭”。“每次停电,一些设备就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故障,因此,我们要求观测员在停电后一分钟到岗。”王健林说。 在别人眼里,气象观测员们就是“数据的搬运工”,实则不然。根据《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要提升大气本底观测计量标校业务能力,完成提升温室气体观测业务质量等17项目标考核任务,颇具科技“含金量”。2022年,该站新增11台先进监测仪器,对管理、巡检、维护提出更高要求。王建林带领观测员们争分夺秒制定规范流程、熟悉仪器设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让仪器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谈及对新年的期冀,王建林决心在这里干到退休,他的新年愿望是希望早日建成科研室,让年轻人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里潜心钻研业务,快速锻炼成长成才。“00后”董垠希是站里最年轻的观测员,工作不到一年的她已经加入“阿克达拉黑炭气溶胶和SO2浓度变化研究”团队,她希望瞄准气溶胶与呼吸道疾病这一方向开展相关研究,争取自己主持课题。(完)
|